无字史记(出版书) 第12节(2 / 4)
沼泽型水牛和江河型水牛野生种类分化的时间要追溯到几十万年前,至少在现代智人走出非洲之前。具体到沼泽型水牛的驯化时间,基因显示在距今7000—3000年前,最初的驯化可能是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然后,驯化水牛沿着两条路线扩散,一条是逆长江向上游走,另一条是向南走。在迁徙的过程中,4100年前在长江上游,3300年前在中国西南地区到东南亚北部一带,发生了若干次驯化过程,而且在3300年前,沼泽型水牛出现了大规模扩张现象。
从沼泽型水牛的驯化地点、时间以及扩散路线看,与水稻在中国南方地区的驯化以及扩散路线比较吻合,都是在长江下游得到驯化,然后向南方扩张。所以,在迁徙的路上,南岛语系族群的祖先们带着水稻种子、赶着水牛,从江南走向了华南、西南,走向了南洋。
当然,南岛语系族群南下的过程,并不是向荒无人烟的处女地的殖民,而是在外漂泊几万年的游子的“寻根之旅”,追溯南岛语系族群的祖先的祖先,他们是几万年前来自东南亚的“海岸暴走族”。因此,南岛语系族群回到东南亚,遇到的是一批长期居留在东南亚的“亲戚”,“海岸暴走族”的另一些后代。寻根的游子们可谓是“衣锦还乡”,他们给东南亚带来了珍贵的农作物—驯化水稻,以及身强力壮的好帮手—水牛,很可能还有好吃的家畜朋友们—猪、狗,说不定还有家禽之一—鸡。
关于鸡的起源,在此我们要多介绍几句。西方人在圣诞节吃的火鸡起源于美洲大陆,我们姑且不论。普通家鸡是从自然界的红原鸡驯化而来的,对其起源地仍存在争论。考古发现,在距今3300年前的殷墟里就出土了鸡骨头,通过形态分析,证明属于家鸡。殷墟甲骨文中“鸡”和“雉”两个字的写法已经区分开,前者应该是指家鸡,用来食用和祭祀;后者应该是指捕获的野鸡。中国境内最早的可靠家鸡骨骼则出土于内蒙古,年代在距今3600年前。也有学者分析了大量家鸡的线粒体dna样本,从中找出了中国北方家鸡共有的基因型,发现这种基因型在中原地区的多样性最高,说明该基因型可能在中原产生,然后扩散到北方地区,时间在距今2500年前。有趣的是,《左传》中记载,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季氏、郈氏斗鸡,这个时间和家鸡在北方地区扩散的时间很接近。
但是,相对于很多家畜家禽的驯化,这几个时间显然都太晚了,不太可能是家鸡最早的驯化时间。自然界的红原鸡主要生活在亚洲的东南部区域,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地区,所以它的最早驯化可能与猪类似,先是在南亚印度河流域驯化,然后扩散到东南亚,被现代智人从大陆上带到东亚,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定居农业的发展又多次被驯化,品种最终定型。所以,当南岛语系族群衣锦还乡时,家鸡也衣锦还乡了。
从分布上看,南岛语系族群似乎更善于航海而不善于在内陆扎根,在东南亚的大陆区域,南岛语系族群分布十分有限,从语言和基因上看,主要融入了占族人群中。占族人群分布在越南的中南部,在历史上曾经建立过占婆王国,是东南亚地区古老文明的缔造者之一。占族人群的线粒体dna表明,他们的母系是由南岛语系族群与东南亚本地人群—孟高棉人群融合形成的;从y染色体分析看,他们的父系来源复杂,有来自马来群岛、中南半岛甚至南亚的基因。历史上的占婆王国信奉印度教,与南亚联系紧密,有些宗教和贸易人员来自南亚。
南岛语系族群没能深入东南亚内陆地区,他们的扩张脚步也许是被本地孟高棉人群的强大实力阻拦住了。
日本人祖先的大陆故乡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在南岛语系族群把南海变成自家后院池塘的时候,中国北方的古人也掀起了跨海扩散的浪潮。
提起日本这个邻邦,中国人最常用的词汇就是“一衣带水”,意思是两个国家中间只有一条衣带那么窄的水相隔。从地理上讲,中国海岸线与日本海岸线之间隔着黄海、东海,大海并不狭窄,造成历史上两国民众往来多有不便。“一衣带水”更多地表达的是两国之间文化与思想上的亲近感。
当我们谈到古代两国之间的族群和基因交流时,“一衣带水”的比喻是非常贴切的。面对大海,古人的航海能力有限,好在他们能够“以时间换空间”,他们有数千年、数万年的时光,可以慢慢探索,把宽阔的黄海、东海化作一衣带水。
古代日本列岛上的族群,几乎必然来自今日中国的版图。这是因为首先,日本列岛的东方和南方,是浩瀚无垠的太平洋,而西北方向的朝鲜半岛和东方的山东半岛距离日本近得多,朝鲜半岛的北方正是今日中国的东北地区;其次是现代智人走出非洲的旅程是自西向东、自南向北挺进的,先要经过中国境内,然后再跨海奔向日本列岛。
一谈到日本人的祖先起源,中国人往往会想到“徐福东渡”的传说。秦始皇派遣徐福带着童男童女入海,寻求长生不老药。刚好日本在公元前3—前2世纪在族群上发生了一次巨变,于是人们把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认为徐福东渡给日本带去了中国的文化甚至中国的族群,改变了当时原始状态的日本。
不过,从现代智人的扩散角度看,中国与日本的族群联系远比秦始皇的时代久远。
几万年前,那些从东南亚来到中国东南沿海的“海岸暴走族”并没有停下扩散的脚步,而是一路向北。在今天朝鲜半岛和日本九州岛之间,有一条宽40多千米的对马海峡,海深只有数十米,在大冰期中,海平面比现在下降了很多,海底大片裸露,海峡变窄,当时的对马海峡对具有一定航海能力的古人类来说根本不是阻碍。“海岸暴走族”很可能抵达了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他们应该算是远古时代从中国到日本的第一批人群吧。
从出土的石器看,日本列岛上距今3万年前就已经有人类生活了。石器的类型主要是一些用于狩猎的工具。那个时期,正是山顶洞人在周口店龙骨山活动的日子。我们可以猜测一下,这些日本早期古人类可能是在冰河时代迁移过来的“草原狩猎族”,他们与山顶洞人的基因关系可能是比较近的,可惜科学家没能发现这些古人类的遗骸,无法使用基因手段来判断。
日本境内最早的古人类遗骸发现于琉球群岛,该人群生活的年代距今有1.8万年了,可惜这一人群同样没有基因分析,只能从骨骼形态上进行比较。考虑到琉球群岛地处亚热带,孤悬在日本本州岛以南至少300千米的大海中,在冰河时代琉球群岛与九州岛应该没有陆桥联系,地理阻隔严重,这批最早的古琉球人可能是“海岸暴走族”的后裔,他们是从东南亚经中国东南沿海而来的。
大概在距今16000年前,地球还处于末次冰期的时代,日本列岛上迎来了一拨新的古代人群。这拨古代人群以狩猎、捕鱼、采集为生,并能够制造草绳样花纹的陶器,因此被称为绳纹人,他们的文化则被称为绳纹文化。
这些绳纹人是从哪里来的呢?
绳纹文化从距今16000年前一直延续到距今约2300年前,时间跨度长达万年以上,从古人类的狩猎采集时代过渡到了农耕时代。按理说,在这段漫长的时光中,日本列岛与邻近大陆的人群交流可能不止发生过一次。但是,观察绳纹人的生活方式,他们似乎一直没有获得农耕技术和合适的农作物,虽然看起来他们也曾经尝试着驯化野生植物,但是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可以想见,绳纹人迁入日本列岛后不久,末次冰期结束,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连接日本列岛与朝鲜半岛的陆桥消失了。气候变暖的有利之处在于,日本列岛变得更加生机勃勃,适宜生存;不利之处在于,绳纹人所处的岛屿与大陆分离了,变成了大号的塔岛,绳纹人面临着塔岛技术悲剧的威胁,没有外来基因融入,也没有外来技术输入。
他们的命运会越来越糟糕吗?
还是让我们来看看绳纹人的基因吧。日本科学家曾经在北海道发现一具绳纹时代女性的遗骸。根据碳十四测年,她在距今3960—3550年前这个时间段去世,最有可能属于3800年前的人类。科学家从她的臼齿中提取了dna进行分析,发现她拥有一种特殊的基因,这种基因能够帮助消化高脂肪的食物。今天北极地区人群中有70%的人拥有这种基因。这并不是说这位北海道女性来自北极人群,而是说她与今天的北极人群有共同祖先。至少从这种基因来看,这位绳纹时代的女性应该来自亚洲的北部地区,她与今天生活在俄罗斯东部的原住民人群血缘相近。
这位女性的基因还表明,以她为代表的绳纹人群的祖先在距今3.8万—1.8万年前与亚洲其他人群分道扬镳,独立进化了。所以,很可能就是在那个分离的时期,这批绳纹人群的祖先通过朝鲜半岛迁入了日本列岛。
在日本福岛也发现了两具绳纹时代的古人遗骸,通过对从他们牙齿中提取的dna进行分析,科学家发现这批绳纹人群与东亚和东南亚的人群都存在很大的基因差异。现代日本人中,与这批绳纹人群亲缘关系最近的是阿伊努人,其次是琉球人,再次是东京周边的日本人。
这个发现也许说明,绳纹人群在日本列岛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是独立进化的,与大陆人群之间几乎没有基因交流,于是逐渐积累了很大的基因差异。
对于现代日本人y染色体基因的研究,支持了这个猜测。学者们从300多个日本人体内提取了y染色体基因,然后与东亚其他国家的男性y染色体进行比较,发现所有日本人都有一组非常独特的基因,而这种基因应该是从绳纹人群遗传而来的。
日本绳纹时代的晚期,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当时东亚地区正处于寒冷气候的笼罩下,当时的绳纹人群的人口急剧下降。学者们对拥有绳纹人独特y染色体基因的人们的基因突变速率进行了计算,从而反推古代的人口数量。结果表明,在距今3200—2000年前,绳纹人群的人口从高峰时期的约26万减少到8万。虽然比起岛上的几千人原住民的规模,日本列岛上的绳纹人群规模还算好,但是如果情况不发生变化,绳纹人群的未来不容乐观,他们仍然会缓缓滑入塔岛技术悲剧的陷阱里。
气候变暖对于绳纹人群是“双刃剑”,气候变冷也是。就在绳纹人群苦苦挣扎的时候,突然之间,一群意气风发的“新”人类穿过陆桥赶来了。
人们很早就发现,古代日本在公元前3世纪发生了一次巨变,出现了新的陶器风格,青铜器、铁器突然出现了,并且人们开始种植水稻。由于代表这个“新”时代特征的陶器首先发现于东京一个叫作弥生町的地方,所以学者把这批新闯入日本列岛的人群称为“弥生人”,称呼其文化为“弥生文化”。 ↑返回顶部↑
从沼泽型水牛的驯化地点、时间以及扩散路线看,与水稻在中国南方地区的驯化以及扩散路线比较吻合,都是在长江下游得到驯化,然后向南方扩张。所以,在迁徙的路上,南岛语系族群的祖先们带着水稻种子、赶着水牛,从江南走向了华南、西南,走向了南洋。
当然,南岛语系族群南下的过程,并不是向荒无人烟的处女地的殖民,而是在外漂泊几万年的游子的“寻根之旅”,追溯南岛语系族群的祖先的祖先,他们是几万年前来自东南亚的“海岸暴走族”。因此,南岛语系族群回到东南亚,遇到的是一批长期居留在东南亚的“亲戚”,“海岸暴走族”的另一些后代。寻根的游子们可谓是“衣锦还乡”,他们给东南亚带来了珍贵的农作物—驯化水稻,以及身强力壮的好帮手—水牛,很可能还有好吃的家畜朋友们—猪、狗,说不定还有家禽之一—鸡。
关于鸡的起源,在此我们要多介绍几句。西方人在圣诞节吃的火鸡起源于美洲大陆,我们姑且不论。普通家鸡是从自然界的红原鸡驯化而来的,对其起源地仍存在争论。考古发现,在距今3300年前的殷墟里就出土了鸡骨头,通过形态分析,证明属于家鸡。殷墟甲骨文中“鸡”和“雉”两个字的写法已经区分开,前者应该是指家鸡,用来食用和祭祀;后者应该是指捕获的野鸡。中国境内最早的可靠家鸡骨骼则出土于内蒙古,年代在距今3600年前。也有学者分析了大量家鸡的线粒体dna样本,从中找出了中国北方家鸡共有的基因型,发现这种基因型在中原地区的多样性最高,说明该基因型可能在中原产生,然后扩散到北方地区,时间在距今2500年前。有趣的是,《左传》中记载,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季氏、郈氏斗鸡,这个时间和家鸡在北方地区扩散的时间很接近。
但是,相对于很多家畜家禽的驯化,这几个时间显然都太晚了,不太可能是家鸡最早的驯化时间。自然界的红原鸡主要生活在亚洲的东南部区域,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地区,所以它的最早驯化可能与猪类似,先是在南亚印度河流域驯化,然后扩散到东南亚,被现代智人从大陆上带到东亚,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定居农业的发展又多次被驯化,品种最终定型。所以,当南岛语系族群衣锦还乡时,家鸡也衣锦还乡了。
从分布上看,南岛语系族群似乎更善于航海而不善于在内陆扎根,在东南亚的大陆区域,南岛语系族群分布十分有限,从语言和基因上看,主要融入了占族人群中。占族人群分布在越南的中南部,在历史上曾经建立过占婆王国,是东南亚地区古老文明的缔造者之一。占族人群的线粒体dna表明,他们的母系是由南岛语系族群与东南亚本地人群—孟高棉人群融合形成的;从y染色体分析看,他们的父系来源复杂,有来自马来群岛、中南半岛甚至南亚的基因。历史上的占婆王国信奉印度教,与南亚联系紧密,有些宗教和贸易人员来自南亚。
南岛语系族群没能深入东南亚内陆地区,他们的扩张脚步也许是被本地孟高棉人群的强大实力阻拦住了。
日本人祖先的大陆故乡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在南岛语系族群把南海变成自家后院池塘的时候,中国北方的古人也掀起了跨海扩散的浪潮。
提起日本这个邻邦,中国人最常用的词汇就是“一衣带水”,意思是两个国家中间只有一条衣带那么窄的水相隔。从地理上讲,中国海岸线与日本海岸线之间隔着黄海、东海,大海并不狭窄,造成历史上两国民众往来多有不便。“一衣带水”更多地表达的是两国之间文化与思想上的亲近感。
当我们谈到古代两国之间的族群和基因交流时,“一衣带水”的比喻是非常贴切的。面对大海,古人的航海能力有限,好在他们能够“以时间换空间”,他们有数千年、数万年的时光,可以慢慢探索,把宽阔的黄海、东海化作一衣带水。
古代日本列岛上的族群,几乎必然来自今日中国的版图。这是因为首先,日本列岛的东方和南方,是浩瀚无垠的太平洋,而西北方向的朝鲜半岛和东方的山东半岛距离日本近得多,朝鲜半岛的北方正是今日中国的东北地区;其次是现代智人走出非洲的旅程是自西向东、自南向北挺进的,先要经过中国境内,然后再跨海奔向日本列岛。
一谈到日本人的祖先起源,中国人往往会想到“徐福东渡”的传说。秦始皇派遣徐福带着童男童女入海,寻求长生不老药。刚好日本在公元前3—前2世纪在族群上发生了一次巨变,于是人们把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认为徐福东渡给日本带去了中国的文化甚至中国的族群,改变了当时原始状态的日本。
不过,从现代智人的扩散角度看,中国与日本的族群联系远比秦始皇的时代久远。
几万年前,那些从东南亚来到中国东南沿海的“海岸暴走族”并没有停下扩散的脚步,而是一路向北。在今天朝鲜半岛和日本九州岛之间,有一条宽40多千米的对马海峡,海深只有数十米,在大冰期中,海平面比现在下降了很多,海底大片裸露,海峡变窄,当时的对马海峡对具有一定航海能力的古人类来说根本不是阻碍。“海岸暴走族”很可能抵达了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他们应该算是远古时代从中国到日本的第一批人群吧。
从出土的石器看,日本列岛上距今3万年前就已经有人类生活了。石器的类型主要是一些用于狩猎的工具。那个时期,正是山顶洞人在周口店龙骨山活动的日子。我们可以猜测一下,这些日本早期古人类可能是在冰河时代迁移过来的“草原狩猎族”,他们与山顶洞人的基因关系可能是比较近的,可惜科学家没能发现这些古人类的遗骸,无法使用基因手段来判断。
日本境内最早的古人类遗骸发现于琉球群岛,该人群生活的年代距今有1.8万年了,可惜这一人群同样没有基因分析,只能从骨骼形态上进行比较。考虑到琉球群岛地处亚热带,孤悬在日本本州岛以南至少300千米的大海中,在冰河时代琉球群岛与九州岛应该没有陆桥联系,地理阻隔严重,这批最早的古琉球人可能是“海岸暴走族”的后裔,他们是从东南亚经中国东南沿海而来的。
大概在距今16000年前,地球还处于末次冰期的时代,日本列岛上迎来了一拨新的古代人群。这拨古代人群以狩猎、捕鱼、采集为生,并能够制造草绳样花纹的陶器,因此被称为绳纹人,他们的文化则被称为绳纹文化。
这些绳纹人是从哪里来的呢?
绳纹文化从距今16000年前一直延续到距今约2300年前,时间跨度长达万年以上,从古人类的狩猎采集时代过渡到了农耕时代。按理说,在这段漫长的时光中,日本列岛与邻近大陆的人群交流可能不止发生过一次。但是,观察绳纹人的生活方式,他们似乎一直没有获得农耕技术和合适的农作物,虽然看起来他们也曾经尝试着驯化野生植物,但是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可以想见,绳纹人迁入日本列岛后不久,末次冰期结束,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连接日本列岛与朝鲜半岛的陆桥消失了。气候变暖的有利之处在于,日本列岛变得更加生机勃勃,适宜生存;不利之处在于,绳纹人所处的岛屿与大陆分离了,变成了大号的塔岛,绳纹人面临着塔岛技术悲剧的威胁,没有外来基因融入,也没有外来技术输入。
他们的命运会越来越糟糕吗?
还是让我们来看看绳纹人的基因吧。日本科学家曾经在北海道发现一具绳纹时代女性的遗骸。根据碳十四测年,她在距今3960—3550年前这个时间段去世,最有可能属于3800年前的人类。科学家从她的臼齿中提取了dna进行分析,发现她拥有一种特殊的基因,这种基因能够帮助消化高脂肪的食物。今天北极地区人群中有70%的人拥有这种基因。这并不是说这位北海道女性来自北极人群,而是说她与今天的北极人群有共同祖先。至少从这种基因来看,这位绳纹时代的女性应该来自亚洲的北部地区,她与今天生活在俄罗斯东部的原住民人群血缘相近。
这位女性的基因还表明,以她为代表的绳纹人群的祖先在距今3.8万—1.8万年前与亚洲其他人群分道扬镳,独立进化了。所以,很可能就是在那个分离的时期,这批绳纹人群的祖先通过朝鲜半岛迁入了日本列岛。
在日本福岛也发现了两具绳纹时代的古人遗骸,通过对从他们牙齿中提取的dna进行分析,科学家发现这批绳纹人群与东亚和东南亚的人群都存在很大的基因差异。现代日本人中,与这批绳纹人群亲缘关系最近的是阿伊努人,其次是琉球人,再次是东京周边的日本人。
这个发现也许说明,绳纹人群在日本列岛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是独立进化的,与大陆人群之间几乎没有基因交流,于是逐渐积累了很大的基因差异。
对于现代日本人y染色体基因的研究,支持了这个猜测。学者们从300多个日本人体内提取了y染色体基因,然后与东亚其他国家的男性y染色体进行比较,发现所有日本人都有一组非常独特的基因,而这种基因应该是从绳纹人群遗传而来的。
日本绳纹时代的晚期,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当时东亚地区正处于寒冷气候的笼罩下,当时的绳纹人群的人口急剧下降。学者们对拥有绳纹人独特y染色体基因的人们的基因突变速率进行了计算,从而反推古代的人口数量。结果表明,在距今3200—2000年前,绳纹人群的人口从高峰时期的约26万减少到8万。虽然比起岛上的几千人原住民的规模,日本列岛上的绳纹人群规模还算好,但是如果情况不发生变化,绳纹人群的未来不容乐观,他们仍然会缓缓滑入塔岛技术悲剧的陷阱里。
气候变暖对于绳纹人群是“双刃剑”,气候变冷也是。就在绳纹人群苦苦挣扎的时候,突然之间,一群意气风发的“新”人类穿过陆桥赶来了。
人们很早就发现,古代日本在公元前3世纪发生了一次巨变,出现了新的陶器风格,青铜器、铁器突然出现了,并且人们开始种植水稻。由于代表这个“新”时代特征的陶器首先发现于东京一个叫作弥生町的地方,所以学者把这批新闯入日本列岛的人群称为“弥生人”,称呼其文化为“弥生文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