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史记(出版书) 第7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仅从中华大地的彩陶出现年代分析,本土说所描绘的彩陶从东向西传播、从中原向新疆传播的路径,应该是符合实际的。但是,如果站在世界彩陶的分布及年代角度分析,就会出现矛盾。
  世界远古彩陶的分布地点,从东亚的黄河流域一直向西蔓延开来,经过中国的甘肃、青海、新疆,到中亚、西亚,再到东欧和东南欧,形成了长达一万多千米的“彩陶文化带”。我们很难想象各个区域的彩陶都是独立创造出来的,相互之间没有传播和借鉴行为发生。
  从时代上看,在距今8000年前,西亚的伊朗、伊拉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彩陶,随后是叙利亚、土耳其、中国、希腊、巴基斯坦、埃及等地相继出现。如果把这些地点的彩陶出现时间标在一张地图上,可以很清楚地发现规律:基本上与伊朗、伊拉克相距越远,彩陶出现时间就越晚。而且很多地区的早期彩陶在颜料、纹饰上有很多类同,这表明世界彩陶以伊朗、伊拉克地区为源头,向周围扩散,最终形成了彩陶文化带。当然,彩陶文化输入世界各地后,也会与各地的本土文化融合,创造出一些本地化的彩陶样式和纹饰。
  矛盾产生了。按照世界彩陶传输的趋势看,彩陶应该是从西亚经中亚传输到中国的,方向自西向东,所以按说中国最西面的新疆应该最早出现彩陶,然后依次是甘肃、中原地区,但中国境内的彩陶传输的实际情况是自东向西。
  该如何解释这个彩陶传输方向的矛盾呢?
  矛盾的症结,在于默认的输入路线是错误的。
  中国的彩陶文化的确是受到西方彩陶的输入激发出来的,但彩陶文化进入中原腹地,最早并不是经过新疆、甘肃而来的,而是从草原之路传输过来的,即从中亚北部沿着草原带向东,然后从蒙古高原南下,越过内蒙古的阴山山脉抵达中原。这条路线虽然看上去比中亚直接经过新疆、甘肃到中原的路线绕远,但是在古代,草原之路更容易行进,从中亚到中原的时间更短,成本也更低。
  通过新疆南部的丝绸之路,它的远古时代名称往往是“绿洲之路”或“前丝绸之路”,要翻过险峻的帕米尔高原。魏晋时期的高僧法显、唐朝的高僧玄奘都描写了他们走“丝绸之路”翻越帕米尔高原的艰辛,简直是九死一生。旅者还要穿过广袤的沙漠边缘地带,比如塔克拉玛干沙漠,小心地在一个个相距遥远的绿洲间跋涉。
  草原之路相对容易得多,草原带地势和缓,没有广阔的沙漠和险峻的高山阻挡,只有一些不算很高的山脉需要穿越,山脉有若干低海拔的山口供旅者们愉快地穿过,草原上的动植物资源也很丰富,便于补给。在马、牛、骆驼等大型动物被驯化后,草原之路就更加容易通过了。从草原带南下中原地区,其实没有我们现代人想象的那么难。
  本书第二章 谈到我们的“草原狩猎族”祖先沿着草原带东进时,正是一段温暖期,证据之一就是内蒙古西部居延海的水位变化。居延海北接草原,南邻黄土高原,附近水草还算丰美。更重要的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额济纳河从青海祁连山发源,从南向北流经甘肃,进入内蒙古西部,最终注入居延海。额济纳河又称黑河,古代称黑水、弱水。与中国很多大河如长江、黄河、黑龙江自西向东“纬向”流淌不同,额济纳河是一条“经向河流”,顺着南北方向也就是经线方向流淌,沟通了青藏高原北缘、甘肃河西走廊和内蒙古草原地区。额济纳河流域动植物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是西北地区一条南北方向的重要通道,直到环境恶化,居延海彻底消失。
  如果我们纠正了彩陶文化传输路线,那么前面谈到的矛盾就解决了。以伊朗、伊拉克为中心的彩陶文化向东经过草原带输入中国的腹地,然后再从中原地区向周围扩散,包括向甘肃、新疆的西面扩散。
  搞清楚了彩陶文化的传输路线,我们再回头看一下青铜技术的西来。铜冶炼术在西亚诞生后,扩散方式几乎与彩陶文化是一样的。学者们曾经制作古代世界青铜技术分布图,青铜技术依次出现的地区是西亚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最后是古代中国。显然,距离铜冶炼术和青铜技术起源地越远,就越晚出现这些技术。
  从中国青铜技术的分布情况看,最早的铜器和冶炼遗址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中原地区、北方草原带和东部山东地区(考古学家称为海岱地区)。在中国青铜时代的早期,铜器数量以西北地区最多,发现铜器数以千计;次之是中原地区,比如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数百件铜器;然后是北方草原带如内蒙古地区,而海岱地区发现的铜器数量最少。总之,中国早期铜器整体上看从西向东越来越少。
  但是,在西部地区存在着铜器和青铜技术从东向西传输的一些迹象。比如在甘肃,东部的铜器年代较早,西部的铜器年代较晚,青铜技术有从甘肃东部向西部传输甚至再传输到新疆东部的现象。因此学者猜测,青铜技术应该是从草原带先进入中国北方草原,然后向南传入中国甘肃东部,再分别向东、向西传播开来的。青铜技术与彩陶进入中国并扩散的方式很相似。
  远古东西方的交流是漫长的,借用今天计算机的一个术语来描述,彩陶技术与青铜技术的传入很像是“断点续传”,可能存在多次传入的情况。比如,彩陶技术在距今8000年前诞生后,可能只用了700年的时间就第一次传入了中华大地,但是那时的彩陶样式和后来的彩陶样式有很大不同,都与西方不同时期的彩陶技术有联系,所以后来应该还有东西方彩陶技术交流的情况发生。数千年中,青铜技术从草原带向南的传输可能更为频繁。
  另一种从草原带传入中国的物品更是令人匪夷所思,那就是热带海贝。
  在二里头遗址里出土了一些海贝,主要随葬在贵族的墓穴中。贝壳上有穿孔,可用丝绳穿系起来,戴于颈上和胸前。墓葬规格越高,用的海贝越多。海贝是作为那个时代的货币和财富的象征而在上层阶级中使用的,这种习惯至少延续到了商朝,甲骨文中就记录了商王赏赐某某贵族多少海贝,作为完成某工程的经费和酬劳。起初学者们以为,这些海贝应该来自中国的近海,从东面沿海的东夷部落传到了中原地区。对海贝种类的鉴定,却揭示这些海贝属于暖水品种,它们的故乡在印度洋和中国南海的热带海域,它们绝对不会生活在古代中国东海以北的沿海。
  这些海贝是如何来到中原的呢?它们在印度洋沿海被捕捞上来后,通过贸易向北输入中亚地区,然后通过欧亚草原带的接力,再向南抵达中原地区。生活在南方大洋的海贝,竟然兜了一个大圈子,从北方输入进来。后来,当中原地区用青铜钱币逐步取代了海贝时,北方草原上的游牧部族中仍然流行使用海贝的传统,比如匈奴人和鲜卑人。
  彩陶、青铜、海贝……中国古人的生活因这些来自西方、南方的技术和物产而变得五彩斑斓起来。但草原之路输送给中华大地最重要的东西,也许并不是这些光彩夺目的玩意儿,而是……
  小麦:后来而居上
  中国北方地区传统上以面食作为主食,山西、河南、陕西几省都有各自的特色面食。面食的原材料是用小麦研磨出的面粉,至少在2000多年中,小麦已然是北方地区当之无愧的粮食之首。在上一章我们知道,史前时代中华大地本土的粮食作物是北方的粟、黍加上南方的水稻,而且南方的水稻还在气候适宜的时候北进,一度在北方地区也颇有种植。
  那么,小麦是如何后来居上,击退北进的水稻,扳倒粟的地位,跃居北方粮食之首的呢?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小麦是如何“后来”的。
  小麦的故乡在遥远的西亚。西亚、西亚、西亚……为什么我们一谈到外来的某个技术和物产,往往就是来自那里呢?根本原因在于,西亚是人类农业的起源地,农业革命的烽火是从西亚点燃的,进而引爆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革命,传播到全球。
  现已发现的最早的小麦遗存年代为距今1万年前,第一批栽培小麦有两个品种,古人先是驯化出了一粒小麦,它又与一种山羊草杂交,产生了二粒小麦,两者都不是我们现在享用的小麦。大约在距今8000年前,二粒小麦向东传播到伊朗高原一带,与当地野生的粗山羊草杂交,形成了一个新的栽培小麦品种—六倍体小麦,这就是今天全世界人民广泛种植的小麦品种,覆盖了小麦种植区95%的面积,也被称为普通小麦或者面包小麦。“六倍体”,是指这种小麦基因组是由三套(六条)相似而又不同的基因组整合在一起形成的。我们人类自己的基因组可以看成“二倍体”,由分别来自父亲和母亲的基因组构成。
  六倍体小麦的出现,简直是远古时代一次重大的“基因工程”,好吃又高产的小麦让古人如获至宝,迅速普及。几大古文明,比如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古代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以及后来的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等,它们的出现和繁荣全都是建立在以小麦为主要粮食作物的农业生产基础之上的。一直到工业革命之前,小麦都堪称世界第一粮食作物。
  如果用且只用一种物品来代表世界范围内的古代文明,很多学者认为,那只能是小麦,得小麦者得文明。
  早在距今7000年前,小麦的脚步就已经向东抵达了中亚地区,比如今土库曼斯坦境内的科佩特山脉北麓当时就种植了小麦。但是此后,小麦向东的脚步竟然停下来了,这一停就是几千年的时光,东亚地区迟迟没有投下小麦的倩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地理阻隔让小麦无法光临中华大地,还是我们的祖先只愿意吃小米和黄米,拒绝吃小麦饭?
  根本原因在于,小麦的植物特性让东亚农民头疼不已。
  小麦的起源地在西亚,在地中海气候区域。学过中学地理的读者会知道,地中海气候是一种很古怪的气候,绝大多数气候都是冬季寒冷少雨,夏季温暖多雨,但是地中海气候的降雨相反,冬季阴冷多雨,夏季炎热干燥,降雨时节主要在冬春两季,也就是说,在那里,小麦冬季播种,夏季收获。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