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是他对吴止说的,也是他对自己的告诫,现在是为了赚明日的米粮,后日的炭火,大后日的衣裳,不得已赚这份快钱——但有能力走其他的活路的时候,就别抢更加困难的人抢路。
  “我去绣庄,看能不能接点活。”
  吴家小姐也举起了手,她的手艺其实算不上特别精湛,但也要看跟谁比,十几年的专业绣娘比不过,新手的还是绰绰有余。
  “我跟奶奶有手艺,去外面摆个吃食摊,多少也能挣几文钱。”
  老师笑吟吟的说道,她跟吴家是干亲,便直接叫了厨娘一声奶奶,比起在糕点铺子里转悠,她更喜欢吴家的氛围,大家鼓足劲头往前奔的感觉实在是好。
  “我……要不给人去浆洗衣服?也能得两三个钱。”
  吴老夫人有点犹豫,她在家里是管账的,姐妹有时候也会让她帮着算算铺子里的账,她看账是一把好手,但要入账就不怎么行了。
  “不行!”
  众人异口同声的拒绝,老师和厨娘反应最快,一个接着一个开口:
  “家里三个孩子呢,没人看着可不行。”
  “我们也要个盘账的,不然怎么知道什么时候买东西划算,至少要多少钱才够过冬!”
  吴家的剩下三人反应过来,也纷纷劝说,最后总算将吴母的职责定下来——每日收入和开销统计,寻找最便宜的过冬物品,看着干家务的人别顺手牵羊。
  放到现代,就是财务+采购+主管+幼儿园老师+监督专员,月薪过万都要被人骂黑心,但放在那个时代,已经是顶顶轻松的活计——连饭都不用做,女人别提多享福。
  三个小孩也有要求:地上的东西不能进嘴巴,衣服和鞋子不能随便弄破弄脏,小孩自觉已经是懂事的娃娃,郑重的答应下来。
  吴家花了小半个时辰的功夫把事情理顺,接下来就是冲着各自的方向努力。
  一天后,街上多了一个烧饼摊子,一个馄饨摊子。
  两天后,街上多了两个写信的,老的能帮着写对联,还兼职卖窗花。
  三天后,绣坊多了一个编外绣娘,吴家的院子里多了两捆柴火。
  第231章
  厨娘年纪大,老师不好意思跟她抢推车,最开始便只在街口摆摊,一个陶罐在灶上烧着水,一个漏勺放在碟子边,一个陶碗的馄饨皮,半个陶碗的肉馅,一碗提前搅匀的配料,五个碗八双筷子,加上放置的桌子就是全部的家当。
  这些看着实在有些寒酸过头,但老师想得开:在这么山穷水尽的时候,节流才是最重要的,装备能用就行,好看是有钱以后才能讲究的事情。
  她这套虽然瞅着实在不咋地,可该有的也都有了啊:
  煮馄饨的容器——路上做饭的陶罐用滚水烫过几遍,再次上岗的。
  灶台——在野外求生的时候碰上逃荒的人,用半块饼子换的手艺,定居以后挑了黄土自己捏的。
  漏勺——吴母用木棍加草藤自己编的。
  碗——路上吃饭用的。
  筷——路过竹林的时候削的。
  桌子——房间里自带的。
  综上所述,馄饨摊置办的成本不过是一叠馄饨皮,半碗肉馅,还有那一大份调料,虽然肯定赚不了大钱,但也亏不了多少本钱——家里八个人呢,这些东西解决起来一天都用不了。
  调料虽然贵重,却也不是没有平替,舍不得用紫菜虾皮,路上捡到的晒干的蘑菇磨成粉,一样是增香的利器;猪油要从肥肉里熬,用一小把芝麻炒香碾碎,冲开的时候一样有油水;香葱直接从地里摘,或者去别家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