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2 / 3)
可以说,比起商音等人的经历,魏夫人吉人自有天相,只是受了羌人一惊,其他时候有鲜卑部庇佑,倒也安逸。
萧夷光听完,才放下心来,将脸埋进阿母的肩窝,嗅着她身上熟悉的气息:“阿母没事就好,女儿足足担心了五年。”
魏夫人将女儿的肩膀搂进怀里,指尖慢慢捋着她丝滑柔顺的长发,叹息道:“我何尝不想给你们带个口信?只是拓跋楚华的心思你也知道,她命人看紧了我,不许外人进我的帐篷。”
或许这就是天意,拓跋楚华步步为营,先后带母女二人逃出长安,又眼睁睁的看着她们逃出了自己的掌控。手里就像攥了把沙子,力气越大,沙子却流失的越快。
萧夷光沉默片刻,突然想到生羡婢时,自己做的那个梦,在梦里,阿母置身于一望无际的草原中,那时阿母是不是就在通过梦境告诉自己她的下落?
思索良久,听到外面鸡叫,萧夷光起身吹灭了蜡烛,她将草原、羌人、鲜卑全都抛到了脑后,在阿母怀里寻了个舒服的位置,安心的睡着了。
次日,左仆射并萧琼萧恪接到入宫的圣旨,心里还在纳闷,没想到到了明光殿,她们竟见着了挂念许久的魏夫人。
元祯为了给萧氏惊喜,将魏夫人的事瞒得很好。
萧琼萧恪揉了揉眼睛,仔细盯着自己的阿母,似乎不敢置信这是真的,当确认这不是在做梦时,她们不约而同握上魏夫人的手,眼泪夺眶而出。
时隔五年,一家人终于重新团聚在一起,还多了太平婢、羡婢两个小家伙,左仆射高兴得连连向元祯谢恩。
元祯笑道:“这亦是朕之幸事。”
说罢,她左手抱着羡婢,右手牵起明月婢的手,两人的眸光刚对上,就都笑了起来。
趁着众人在叙旧抹泪,元祯悄悄对她说:“朕这差事做的还不错吧?”
萧夷光勾起唇,似乎真的很满意,于是毫不吝惜的降下赏赐:“陛下,那只香囊还在吗?”
第117章
咸康六年夏。
屡经战乱和羌人祸害的长安城,终于恢复了几丝勃勃的生机。
烧焦的枯树又长出了新芽,整洁干净的街边是一排排成荫绿树,树下的游人如织。陛下励精图治,百姓家家都有了余粮,脸上的笑意渐渐增多,有事没事都爱进城逛逛。
且今番又与往日不同,街中闲逛、做工的人除了乾元,还有多了不少坤泽和中庸。他们都不带幕篱,只服下了由孟医佐研制出来的强力止息丹,只要没怀孕挺着肚子,走到街上,谁也看不出他们是坤泽。
近来在皇后的劝说下,陛下销毁了《坤则》、《坤诫》,又逐步在某些衙门设立坤官,解开了坤泽和中庸身上的枷锁,让这帮可怜人终于有了拨云见月的时候。
坤泽中庸们感激涕零,无不在家中设了帝后的画像,日日焚香供养。
长安城东南角,尘封已久的翠微台迎来了旧的主人,台外的岗哨和巡逻的士卒足足比往日多了五倍,角门处还有不少仆役进出购买食材。
不明真相的百姓远远的站在一边,抻着脖子看光景,心里想着陛下把这里赏给了哪位贵人?
台前停了辆平平无奇的马车,翠微台的正门大开,前后走出一对女郎。她们穿着一身藕荷色素裙,发髻别着素净的玉簪,似乎与“贵”字毫不相干。
瞧热闹的百姓看了有些失望,但当他们的目光向上移,看到女郎们风流蕴籍的美好仪态,倾国倾城的容貌时,眼睛都看直了。
尤其是站在后面的女郎,眉眼娇媚不说,看上去好像什么胭脂水粉都没有擦,皮肤却白腻到像一大块酥乳,盈盈微步也如春风里的杨柳,婀娜多姿,直教百姓们不由自主的张大了嘴,口水顺着嘴角飞流直下。
元祯一手抱着羡婢,一手将小竹篓放到马车上——里面装着的全是女儿的东西,围涎、乳糕、布老虎,还有本古诗全集。
萧夷光等婢子放好马凳,从从容容的登上马车,然后才接过注意力全放在九连环上的羡婢。
羡婢已经两岁了,虽然窝在阿母怀里,还是个小不点,但比较起同龄的小娘子小郎君,她已经认识了两千多字,会背一百多首古诗,至于张十一郎教的算术,更是一点就通。
以至于魏夫人每每听到羡婢用稚嫩的嗓音一字不差的背完古诗,都会高兴的抱起她:“羡婢好聪明,同你阿母小时候一模一样。” ↑返回顶部↑
萧夷光听完,才放下心来,将脸埋进阿母的肩窝,嗅着她身上熟悉的气息:“阿母没事就好,女儿足足担心了五年。”
魏夫人将女儿的肩膀搂进怀里,指尖慢慢捋着她丝滑柔顺的长发,叹息道:“我何尝不想给你们带个口信?只是拓跋楚华的心思你也知道,她命人看紧了我,不许外人进我的帐篷。”
或许这就是天意,拓跋楚华步步为营,先后带母女二人逃出长安,又眼睁睁的看着她们逃出了自己的掌控。手里就像攥了把沙子,力气越大,沙子却流失的越快。
萧夷光沉默片刻,突然想到生羡婢时,自己做的那个梦,在梦里,阿母置身于一望无际的草原中,那时阿母是不是就在通过梦境告诉自己她的下落?
思索良久,听到外面鸡叫,萧夷光起身吹灭了蜡烛,她将草原、羌人、鲜卑全都抛到了脑后,在阿母怀里寻了个舒服的位置,安心的睡着了。
次日,左仆射并萧琼萧恪接到入宫的圣旨,心里还在纳闷,没想到到了明光殿,她们竟见着了挂念许久的魏夫人。
元祯为了给萧氏惊喜,将魏夫人的事瞒得很好。
萧琼萧恪揉了揉眼睛,仔细盯着自己的阿母,似乎不敢置信这是真的,当确认这不是在做梦时,她们不约而同握上魏夫人的手,眼泪夺眶而出。
时隔五年,一家人终于重新团聚在一起,还多了太平婢、羡婢两个小家伙,左仆射高兴得连连向元祯谢恩。
元祯笑道:“这亦是朕之幸事。”
说罢,她左手抱着羡婢,右手牵起明月婢的手,两人的眸光刚对上,就都笑了起来。
趁着众人在叙旧抹泪,元祯悄悄对她说:“朕这差事做的还不错吧?”
萧夷光勾起唇,似乎真的很满意,于是毫不吝惜的降下赏赐:“陛下,那只香囊还在吗?”
第117章
咸康六年夏。
屡经战乱和羌人祸害的长安城,终于恢复了几丝勃勃的生机。
烧焦的枯树又长出了新芽,整洁干净的街边是一排排成荫绿树,树下的游人如织。陛下励精图治,百姓家家都有了余粮,脸上的笑意渐渐增多,有事没事都爱进城逛逛。
且今番又与往日不同,街中闲逛、做工的人除了乾元,还有多了不少坤泽和中庸。他们都不带幕篱,只服下了由孟医佐研制出来的强力止息丹,只要没怀孕挺着肚子,走到街上,谁也看不出他们是坤泽。
近来在皇后的劝说下,陛下销毁了《坤则》、《坤诫》,又逐步在某些衙门设立坤官,解开了坤泽和中庸身上的枷锁,让这帮可怜人终于有了拨云见月的时候。
坤泽中庸们感激涕零,无不在家中设了帝后的画像,日日焚香供养。
长安城东南角,尘封已久的翠微台迎来了旧的主人,台外的岗哨和巡逻的士卒足足比往日多了五倍,角门处还有不少仆役进出购买食材。
不明真相的百姓远远的站在一边,抻着脖子看光景,心里想着陛下把这里赏给了哪位贵人?
台前停了辆平平无奇的马车,翠微台的正门大开,前后走出一对女郎。她们穿着一身藕荷色素裙,发髻别着素净的玉簪,似乎与“贵”字毫不相干。
瞧热闹的百姓看了有些失望,但当他们的目光向上移,看到女郎们风流蕴籍的美好仪态,倾国倾城的容貌时,眼睛都看直了。
尤其是站在后面的女郎,眉眼娇媚不说,看上去好像什么胭脂水粉都没有擦,皮肤却白腻到像一大块酥乳,盈盈微步也如春风里的杨柳,婀娜多姿,直教百姓们不由自主的张大了嘴,口水顺着嘴角飞流直下。
元祯一手抱着羡婢,一手将小竹篓放到马车上——里面装着的全是女儿的东西,围涎、乳糕、布老虎,还有本古诗全集。
萧夷光等婢子放好马凳,从从容容的登上马车,然后才接过注意力全放在九连环上的羡婢。
羡婢已经两岁了,虽然窝在阿母怀里,还是个小不点,但比较起同龄的小娘子小郎君,她已经认识了两千多字,会背一百多首古诗,至于张十一郎教的算术,更是一点就通。
以至于魏夫人每每听到羡婢用稚嫩的嗓音一字不差的背完古诗,都会高兴的抱起她:“羡婢好聪明,同你阿母小时候一模一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