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2 / 4)
只是雍州除了韦杜两家,还有其他小世家。
就是不知道那个细作,到底是谁的人。
霍去病见息禾不明所以,解释道:“若是能说动陛下使用科举制,有陛下保着你,他们才会乖觉。”
息禾点头:“公子,我明白了。”
如今世家的力量还没有后来能桎梏皇帝的能耐。
若是科举制能够先在陛下面前明牌,得到刘彻的赏识,士族就算恨她恨得牙痒痒,也改变不了什么。
这时的世家与隋朝时的世家不一样,汉武帝又是一个铁血帝王,经历朝堂上的几次洗牌,世家在朝堂上都还谨慎着。
毕竟汉武帝还经常翻脸无情。
可是隋唐不一样,那时世家之间已经盘根错节,相互联姻,相互倾轧,就连皇帝,在朝堂上也不能随心所欲。
因此,哪怕科举制在隋朝已经被提了出来,真正将科举制用的娴熟的还是在宋元明清。
而科举制能在宋朝发扬光大,一是有黄巢屠杀世家,使得世家凋零,二是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的产生,让书籍制作成本降低,三是科举制的成熟让官员的选拔变得公平,也让寒门有了进入官场的机会,有些激励,使得读书人增加。
如今提出科举制,世家哪怕从中作梗,也不会有像隋唐时那般大的阻力,但也绝非易事。
想到此处,息禾看着霍去病,脸上立即扬起了斗志:“公子,半月之内,我便能将奏折写好。”
霍去病看着息禾眼睛亮晶晶的,里面倒映着他的样子,随即微微垂下了眼眸。
“嗯。”他摸了摸她的脑袋。
……
息禾说道做到,她对科举制太熟悉了。
半月过后,她便将奏折写了出来。
她甚至将科举制联合到了西汉的实际情况,以及要如何落地实施,都全部写明。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息禾一写好,就兴冲冲的去书房拿给霍去病看。
申时。
刘彻正在未央宫处理奏折。
常寺人上前通传:“陛下,霍公子和平宁翁主求见。”
“宣。”
刘彻合上用宣纸做成的奏折,有了这伏羲纸,如今他处理奏折轻便了不少。
莫非是那丫头又研究了什么新鲜东西。
之前她拿出来的水车、曲辕犁等农具,如今都已经被推广到了地方。
经历过去年的春耕,他派人打听过,这些农具在春耕中都派上了大用场,百姓对次赞赏有加,民间甚至有人自发的给这丫头刻立长生牌在家中供奉。
刘彻想到此,不知道这丫头又要献上什么新奇的东西,倒是有些期待。 ↑返回顶部↑
就是不知道那个细作,到底是谁的人。
霍去病见息禾不明所以,解释道:“若是能说动陛下使用科举制,有陛下保着你,他们才会乖觉。”
息禾点头:“公子,我明白了。”
如今世家的力量还没有后来能桎梏皇帝的能耐。
若是科举制能够先在陛下面前明牌,得到刘彻的赏识,士族就算恨她恨得牙痒痒,也改变不了什么。
这时的世家与隋朝时的世家不一样,汉武帝又是一个铁血帝王,经历朝堂上的几次洗牌,世家在朝堂上都还谨慎着。
毕竟汉武帝还经常翻脸无情。
可是隋唐不一样,那时世家之间已经盘根错节,相互联姻,相互倾轧,就连皇帝,在朝堂上也不能随心所欲。
因此,哪怕科举制在隋朝已经被提了出来,真正将科举制用的娴熟的还是在宋元明清。
而科举制能在宋朝发扬光大,一是有黄巢屠杀世家,使得世家凋零,二是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的产生,让书籍制作成本降低,三是科举制的成熟让官员的选拔变得公平,也让寒门有了进入官场的机会,有些激励,使得读书人增加。
如今提出科举制,世家哪怕从中作梗,也不会有像隋唐时那般大的阻力,但也绝非易事。
想到此处,息禾看着霍去病,脸上立即扬起了斗志:“公子,半月之内,我便能将奏折写好。”
霍去病看着息禾眼睛亮晶晶的,里面倒映着他的样子,随即微微垂下了眼眸。
“嗯。”他摸了摸她的脑袋。
……
息禾说道做到,她对科举制太熟悉了。
半月过后,她便将奏折写了出来。
她甚至将科举制联合到了西汉的实际情况,以及要如何落地实施,都全部写明。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息禾一写好,就兴冲冲的去书房拿给霍去病看。
申时。
刘彻正在未央宫处理奏折。
常寺人上前通传:“陛下,霍公子和平宁翁主求见。”
“宣。”
刘彻合上用宣纸做成的奏折,有了这伏羲纸,如今他处理奏折轻便了不少。
莫非是那丫头又研究了什么新鲜东西。
之前她拿出来的水车、曲辕犁等农具,如今都已经被推广到了地方。
经历过去年的春耕,他派人打听过,这些农具在春耕中都派上了大用场,百姓对次赞赏有加,民间甚至有人自发的给这丫头刻立长生牌在家中供奉。
刘彻想到此,不知道这丫头又要献上什么新奇的东西,倒是有些期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