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2 / 3)
如果有还在看文的宝宝跟你们说声抱歉,如果没有宝宝在追更了也没有关系,我在努力拼凑起有活力*的自己,也每天每天告诉自己,继续写作啊
第133章 一路向南
◎百家衣冠冢。◎
从京城至福建沿海,路途近四千里之遥。
夏绫同随行的队伍携一路风尘,自北直隶取道山东,而后又入了南直隶的辖地。
这一路上,虽有诸多人手护卫,但载着傅薇棺木的那辆车,她并没有假他人之手去驾驭。队伍行进的不算快,因缠着黑纱的灵车过于显眼,夏绫大多数时候会选择在城郊较为偏僻的地方歇脚。
而路过比较大的市镇时,她会给自己留出半天或一天的时间,到城中烟火繁盛之处走走逛逛,买上两份相同的当地吃食,一份给自己和小铃铛,另一份摆在傅薇的棺木前,同她说说自己在城里的所见所闻。
说完后,夏绫多数时候会蜷起一条腿倚在车上,吹吹风,看看天。
待到七月中旬,队伍到达了扬州城。
此时的扬州,草木繁盛,水脉沣盈,正可谓隋柳映波,虹桥卧水,画船载酒悠游。
而夏绫站在“淮左名都”的城门之下,却有种只将故乡做他乡的无力感。
即便在京城时,她的口音中尚且残存着一些南音,可当真到了这江南之地,她却发现自己已全然无法如在此生长的当地人一般用乡音对话。
夏绫在食摊前买了两个笋丁肉包,摊主是个中年男人,笑呵呵的问她道,小姑娘,是从北边来我们扬州的吧,我们这的吃食可还习惯?
夏绫有些不自在的笑了笑,只向他又打听了“安平巷”的所在。
安平巷是夏绫幼年时的居所,她对于扬州城所有的记忆,也不过只剩下这三个纸面上的文字而已。
摊主却眉头一皱道,安平巷早在七年前就被改建了,从前的居民都已迁居到了别处,那里现在已建起了扬州城最华贵的酒楼。
夏绫轻轻噢了一声,还是往那座酒楼走去。此处楼高三层,云幔招展,早已找不出当年街巷半分痕迹。
她立于熙攘人群中间,寂然遥望着高阁之上粲然飘舞的旌幡,忽觉自己已不认识了扬州故地,而扬州同样也已不认识了她。
夏绫围着高楼走了一圈,最后在偏僻无人处,默默跪下,向从前安平巷所在的方向磕了三个头。
她已不记得父亲的坟茔葬在何处,只能用这种方式,尽一尽作为女儿的孝心。
夏绫本以为自己会在扬州流连许久,可不过一个日暮,她便如路过此前所有的城镇那样,只想做个来去匆匆的过客。
继续一路向南。
就这样在路上走走停停了两月有余,在九月初,夏绫终于到达了福建,大燕的东南沿海,傅薇的家乡。
傅薇出生的地方,在泉州府治下的一个小渔村,这里背山面海,支离破碎的海岸线造就了岛屿万千,星罗棋布般散落于粼粼海面之上。
在这山海交融之间,陆地与海洋环抱出了一处天然良港,便是这座小村落岁岁年年赖以生存的基业。
数十年前,有伙倭贼正是在这里登陆,在村子里烧杀抢掠,将尖刀刺向手无寸铁的百姓。那场浩劫之后,村子里精壮劳力几乎被屠戮殆尽,只剩下风烛残年的老人和尚未成年的女孩子。
而随着时间的更迭,或是流离失所的故人,或是迁居到此的新民,又重新用双手在这湾海港周围耕耘,定安居,享乐业。多年前的伤口逐渐愈合,这里再一次布满了人们勤恳坚毅的足迹,生生不息。
当夏绫坐在车头,赶着马匹出现在村口时,这只脸孔陌生的奇怪队伍,很快被村民投来了疑惑的目光。这渔村不大,村民大多都相互熟识,也很少有什么客人来访。乍一出现这样“浩荡”的一群人,还有一辆被黑纱遮盖的灵车,怎能不引人注目。
一同前来的还有上县的县令。因在大燕的官职律法中,有权力不下县一说,即最基层的官员便是县令,而在村庄里多以里长为话事人。汪千户已事先同此地的县令垫了话,县令知这些锦衣卫皆是京城来的上差,要办的事自是也干系重大,无有不力行方便之处。
村里的里长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因读过些书,又有一身精湛的修船手艺活,在村里很有威望。听闻县令到来,里长急忙到村口来迎接,将一行人请到自己的家中小坐。 ↑返回顶部↑
第133章 一路向南
◎百家衣冠冢。◎
从京城至福建沿海,路途近四千里之遥。
夏绫同随行的队伍携一路风尘,自北直隶取道山东,而后又入了南直隶的辖地。
这一路上,虽有诸多人手护卫,但载着傅薇棺木的那辆车,她并没有假他人之手去驾驭。队伍行进的不算快,因缠着黑纱的灵车过于显眼,夏绫大多数时候会选择在城郊较为偏僻的地方歇脚。
而路过比较大的市镇时,她会给自己留出半天或一天的时间,到城中烟火繁盛之处走走逛逛,买上两份相同的当地吃食,一份给自己和小铃铛,另一份摆在傅薇的棺木前,同她说说自己在城里的所见所闻。
说完后,夏绫多数时候会蜷起一条腿倚在车上,吹吹风,看看天。
待到七月中旬,队伍到达了扬州城。
此时的扬州,草木繁盛,水脉沣盈,正可谓隋柳映波,虹桥卧水,画船载酒悠游。
而夏绫站在“淮左名都”的城门之下,却有种只将故乡做他乡的无力感。
即便在京城时,她的口音中尚且残存着一些南音,可当真到了这江南之地,她却发现自己已全然无法如在此生长的当地人一般用乡音对话。
夏绫在食摊前买了两个笋丁肉包,摊主是个中年男人,笑呵呵的问她道,小姑娘,是从北边来我们扬州的吧,我们这的吃食可还习惯?
夏绫有些不自在的笑了笑,只向他又打听了“安平巷”的所在。
安平巷是夏绫幼年时的居所,她对于扬州城所有的记忆,也不过只剩下这三个纸面上的文字而已。
摊主却眉头一皱道,安平巷早在七年前就被改建了,从前的居民都已迁居到了别处,那里现在已建起了扬州城最华贵的酒楼。
夏绫轻轻噢了一声,还是往那座酒楼走去。此处楼高三层,云幔招展,早已找不出当年街巷半分痕迹。
她立于熙攘人群中间,寂然遥望着高阁之上粲然飘舞的旌幡,忽觉自己已不认识了扬州故地,而扬州同样也已不认识了她。
夏绫围着高楼走了一圈,最后在偏僻无人处,默默跪下,向从前安平巷所在的方向磕了三个头。
她已不记得父亲的坟茔葬在何处,只能用这种方式,尽一尽作为女儿的孝心。
夏绫本以为自己会在扬州流连许久,可不过一个日暮,她便如路过此前所有的城镇那样,只想做个来去匆匆的过客。
继续一路向南。
就这样在路上走走停停了两月有余,在九月初,夏绫终于到达了福建,大燕的东南沿海,傅薇的家乡。
傅薇出生的地方,在泉州府治下的一个小渔村,这里背山面海,支离破碎的海岸线造就了岛屿万千,星罗棋布般散落于粼粼海面之上。
在这山海交融之间,陆地与海洋环抱出了一处天然良港,便是这座小村落岁岁年年赖以生存的基业。
数十年前,有伙倭贼正是在这里登陆,在村子里烧杀抢掠,将尖刀刺向手无寸铁的百姓。那场浩劫之后,村子里精壮劳力几乎被屠戮殆尽,只剩下风烛残年的老人和尚未成年的女孩子。
而随着时间的更迭,或是流离失所的故人,或是迁居到此的新民,又重新用双手在这湾海港周围耕耘,定安居,享乐业。多年前的伤口逐渐愈合,这里再一次布满了人们勤恳坚毅的足迹,生生不息。
当夏绫坐在车头,赶着马匹出现在村口时,这只脸孔陌生的奇怪队伍,很快被村民投来了疑惑的目光。这渔村不大,村民大多都相互熟识,也很少有什么客人来访。乍一出现这样“浩荡”的一群人,还有一辆被黑纱遮盖的灵车,怎能不引人注目。
一同前来的还有上县的县令。因在大燕的官职律法中,有权力不下县一说,即最基层的官员便是县令,而在村庄里多以里长为话事人。汪千户已事先同此地的县令垫了话,县令知这些锦衣卫皆是京城来的上差,要办的事自是也干系重大,无有不力行方便之处。
村里的里长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因读过些书,又有一身精湛的修船手艺活,在村里很有威望。听闻县令到来,里长急忙到村口来迎接,将一行人请到自己的家中小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