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4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千年前的秦知悯,在那风雪消散后,究竟留下了怎样的答案。
  他的目光凝视着竹简,时间被拉长成无尽的等待。
  终于,叶云樵向前跨出了一步。
  这一步,踏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界。
  跨越了时间的屏障,穿越了千年的时光。
  从公元2024年,回溯至公元397年。
  他的手触上竹简的边缘,指尖沿着卷起的竹片缓缓展开。
  竹简发出细微的“吱呀”声。
  那声音是记忆的齿轮,正在缓缓转动,将长河中的碎片重新拼凑。
  随着竹简逐渐展开,叶云樵看到了那些以绥朝祭文写下的字迹。
  他凝视着第一行,屏住呼吸,轻声随着视线念了出来。
  而就在那一刻,整个研究室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因为竹简上的第一句话,如同雷霆击中大地。
  “叶云樵,字明景。”
  代州江陵人也,生于绥朝承明二十九年。
  其貌美皙如玉,顾盼烨然。通君子六艺,尤擅书画。
  其父叶琸,举人,教私塾,平生乐善好施;母宁为兰,设女学,德被乡里。夫妻情深,家风仁厚。
  云樵年六,父母因疫并亡,家道中落。寄养于大伯之家,财产尽被夺,冷遇颇多。然云樵性坚韧,执志读书,以佣工谋学,未尝稍懈。
  年十三,文名为太傅方观南所识,拜为弟子,得尽传其学。
  宣治九年,年十七,登状元及第,为绥朝开国以来首位平民状元。
  试博学宏词、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三科,皆甲等,授翰林院修撰。其文辞典雅,深得世誉。
  在职七年,云樵修书撰史,起草诏令,制礼乐制度,无一疏漏。
  每岁随太常祭宗庙,事繁而谨,七年未失一礼。
  凡与之接者,皆叹其德才兼备。
  云樵既任翰林,又体察民间疾苦,所言多切于时弊,推动施行诸多惠民之策。
  授皇子、公子课,言治民之道,教以明洁刚正。清阳长公主燕绥幼时从学于云樵,受其影响甚深,尊之为师。
  宣治十二年,行冠礼,方观南为之取字“明景”。
  云樵虽才名赫赫,然不幸值党争之祸。宣治十六年,因权相庄云客构陷,与师方观南、友谢玄青同遭诬谤。
  方观南死于诏狱,谢玄青覆舟殁海。
  云樵屡遭贬斥,然不改其志,历两年搜集庄氏罪证。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