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渔耕山海间 第339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对此,梁自强倒也不算特别意外。毕竟,厨房中这盘清蒸青石斑都这么好吃,那条老虎斑同样也是来自无名岛网箱的,肯定味道更在这盘青斑之上了。
  杜子腾倒是一向的爽快。既然味道丝毫不逊色野生石斑,而且深海的成本肯定也是高于金濠镇那种池塘养殖,杜子腾也不管什么“半养殖”了,当即答应按照纯野生石斑的价格收货。
  结了账,他特地又跟梁自强商量道:
  “你这个既然是自己养,看来以后是可以稳定供货了。但你也别一次突然搞来太多啊!咱们匀着来,每半个月的话估计你现在也不像以前那么有空了,那就一个月供过来一次,怎么样?”
  “行,腾哥,我现在老是往深海跑,出海拖鱼你也知道。这我爸,这我岳父、舅哥。以后每个把月,我让他们带货过来,反正都是信得过的,跟我自己过来是一样的!”
  说的也都是实话,如今他更多的精力都在深海捕捞,毕竟那个才是大头。
  说定后,从月海出来,趁着时间还早,马上又去往县城渔港。
  其实梁自强船上还有不少石斑,比刚刚送往月海酒楼的还要更多些。
  他知道,月海虽然是终端渠道,卖得起价,但单一的一家酒楼需求量还是很有限的。
  剩下他自然是去找韦攀。到了韦攀那,照旧是一样的办法,先让韦攀拣出两条来试吃。
  尝过后,韦攀也表示口味不在野生石斑之下,愿意给到野生石斑价。
  但他这里所谓的野生价,跟杜子腾那儿还并非同一概念。杜子腾那是终端收货,他这里却毕竟是中间商,因此每种石斑的价格都比月海酒楼要低了一截。
  但也没办法,韦攀这里走的量能够胜过杜子腾那种单一渠道。
  韦攀也提到金濠镇的养殖石斑,表示同样是养殖,梁自强这种确实要胜过金濠镇很多。
  喝了几口茶,韦攀送着他们五个一起走出门来。走出不远,有两个相熟的帮工从渔港的岸边走来,一看就是韦攀店里干活的。
  那两人认识梁自强,向他打了个招呼,然后转向韦攀问道:
  “收了好几条渔船的货过来了,现在卸货吧?”
  “卸吧,去店里再多叫上几个人!”韦攀一面吩咐伙计,一面冲梁自强笑道,“多亏梁老板帮衬,我现在收购点的规模也扩大些了,增加了不少人手。对了,我还想了个法子,搞主动出击,把海上那些零散渔民的鱼都多收些过来!”
  听他这么说,梁自强打了声呵呵,饶有兴致问他:“怎么个主动出击法?”
  “那些在浅海撒网的小木船,不是都没得冷藏舱么?要是每趟出海都买冰块上船,他们又嫌麻烦也怕费钱,所以都是打了半天大半天左右的鱼,就要急着往岸边赶回,赶在鱼虾坏掉臭掉之前,都得就近把鱼卖到各自村里搞收购的人那儿去。
  我现在想的法子是,买了一艘收鲜船,专门在浅海转悠,只要哪个渔民愿意,可以把船上的鱼虾就在海面上卖给我,我收购之后往收鲜船的冷库里一放,等到收到很多渔民的鱼了,再开回来卸货。
  初步试了几天还不错,渔民也省事了,能匀出点时间多撒两网。我这更不用说,等于把收购点直接开到海上去了,又能多收货,又能保证在海上收到的鱼比别家都新鲜!”
  “韦老板你行啊,这脑子转的,活该你发财!”梁自强听完不得不夸他两句。
  收鲜船开到海上当然会有成本,但韦攀这种搞法,只要大多数渔民都感受到了便利性而选择跟他合作,规模还真能较快地增长起来。
  当然,坏处也不是没有。
  梁自强想了一想,郑六怕是得哭死了。
  这种搞法,可不就是专门针对郑六这一类村里的鱼贩子么?精准截流啊!
  时间一长,还有几个渔民愿意跑去各村的郑六们那儿?
  估计,郑六平时在外村如火如荼开展的“献爱心”活动怕是都要受影响了,有心做善事,没那么多善款了啊!
  光会砸几亿几亿的项目,却拿不出几个银两,这哪还玩得下去?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