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2 / 3)
荀远微瞪了他一眼:“手麻了。”
戚照砚接着打趣道:“臣从前倒是学过一些推拿之术……”
他这话还没讲完,外面便传来春和的声音。
荀远微立刻像见到救兵一样,也顾不得发麻的四肢,直接起身,头也不回:“我先去忙了。”
在她将要掀开帘子的那一刻,她又听到戚照砚在身后说:“臣会等着殿下的。”
荀远微出了寝帐,呼吸了一口微冷的空气,才渐渐缓过神来。
她看向外面的春和,问道:“怎么了?”
春和朝她行了个叉手礼,说:“殿下,褚将军那边问您我们何时启程回京?”
荀远微沉吟了声:“半个时辰之后吧,迟则生变。”
春和应下,又道:“还有,谢将军传来消息,说是最迟今日傍晚,便可抵达京城。”
荀远微点了点头,“知道了。”
她回头看了眼帐子,谢定澜要带着小九回来了,戚照砚的生辰也要到了。
但愿自己没有猜错。
第61章 千秋岁 她很怀念在武州的时光。
春狩时随从本来也只带了五千余人, 荀远微与宇文复带兵回来平复哗变的时候带了射声卫和右监门府卫共八千人,本在人数上已经占了绝对优势,更何况这其中的射声卫是完全忠心于荀远微的, 右监门府卫又都是从前朝之时就跟着宇文复的士兵,加之参与这场哗变的, 也未必是真得和那几个为首的将领一样, 想的是“清君侧”, 故而昨夜没有花多长时间,这场哗变就被平息了下来。
如今猎场的局势已经全然在荀远微的控制之中,她既然说了要半个时辰之后出发回宫, 也无人敢违抗她的意思。
临出发前的半个时辰,她在春和的侍候下简单的梳洗了一番后去见了趟宇文复。
毕竟昨夜事出突然, 若是没有宇文复带来的那五千右监门府卫,仅仅凭借她手中的射声卫, 怕是不能立刻镇压下去。
但宇文复却显得很是淡定, 从容不迫地同荀远微行了个礼后, 才道:“殿下倒也不必多此一举,我为何答应,殿下心中想必也甚是清楚,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罢了。我年过半百,怕也是没几年了, 膝下也就宣儿这么一个儿子,为人父母,总是想尽所能地让他日后的路好走一些, 能多做托举便多做托举。”
他这话里话外的意思已经很是明确了,无非是想让荀远微对宇文宣多做照应。
荀远微便也顺着他的话继续说:“我调宇文宣回来兵部,最先考量的也的确是他在益州司马任上的政绩,其实吏部本来是想将他调到更要紧一些的州去做刺史的,但我想到襄国公膝下可就这么一个独子,便在吏部呈上来的的调令中改了几笔,如今回了长安,在兵部任职,他也算是年轻一辈的翘楚了。”
她这话说得周密。
既在宇文复面前夸了宇文宣,却又的确是真正按着此前做出来的政绩来讲的,提到升迁的事情时,丝毫不提兵部的差事有多么紧要,有多少人眼红,却只是说这是凭着宇文宣自己的本事得来的,在外的世家大族子弟看重的六部的缺,从她口中出来,便成了顺带考虑到宇文宣是独子的因素,里里外外给足了宇文复面子。
宇文复也没忍住稍稍扬了扬眉,语调也有些轻快,有些客套的说了句:“为臣者,得遇明主是为幸事,却仍需锤炼。”
荀远微点了点头,算是对他这句表示了认同。
而后春和的声音从殿外传进来:“殿下,褚将军方才命人过来通传,说是一切都已准备妥当,问您和襄国公可是要现在回京?”
荀远微和宇文复对视了一眼,又先后起身。
宇文复站在她身后侧的位置,伸出手臂,道:“殿下请。”
春狩的行列之中毕竟有天子和太后的銮驾,因此行进速度也不宜过快,清晨出发,等到京城的时候,已经是晌午过后了。
荀远微被萧琬琰留在蓬莱殿同荀祯一同用了午膳之后,便匆匆离开了。 ↑返回顶部↑
戚照砚接着打趣道:“臣从前倒是学过一些推拿之术……”
他这话还没讲完,外面便传来春和的声音。
荀远微立刻像见到救兵一样,也顾不得发麻的四肢,直接起身,头也不回:“我先去忙了。”
在她将要掀开帘子的那一刻,她又听到戚照砚在身后说:“臣会等着殿下的。”
荀远微出了寝帐,呼吸了一口微冷的空气,才渐渐缓过神来。
她看向外面的春和,问道:“怎么了?”
春和朝她行了个叉手礼,说:“殿下,褚将军那边问您我们何时启程回京?”
荀远微沉吟了声:“半个时辰之后吧,迟则生变。”
春和应下,又道:“还有,谢将军传来消息,说是最迟今日傍晚,便可抵达京城。”
荀远微点了点头,“知道了。”
她回头看了眼帐子,谢定澜要带着小九回来了,戚照砚的生辰也要到了。
但愿自己没有猜错。
第61章 千秋岁 她很怀念在武州的时光。
春狩时随从本来也只带了五千余人, 荀远微与宇文复带兵回来平复哗变的时候带了射声卫和右监门府卫共八千人,本在人数上已经占了绝对优势,更何况这其中的射声卫是完全忠心于荀远微的, 右监门府卫又都是从前朝之时就跟着宇文复的士兵,加之参与这场哗变的, 也未必是真得和那几个为首的将领一样, 想的是“清君侧”, 故而昨夜没有花多长时间,这场哗变就被平息了下来。
如今猎场的局势已经全然在荀远微的控制之中,她既然说了要半个时辰之后出发回宫, 也无人敢违抗她的意思。
临出发前的半个时辰,她在春和的侍候下简单的梳洗了一番后去见了趟宇文复。
毕竟昨夜事出突然, 若是没有宇文复带来的那五千右监门府卫,仅仅凭借她手中的射声卫, 怕是不能立刻镇压下去。
但宇文复却显得很是淡定, 从容不迫地同荀远微行了个礼后, 才道:“殿下倒也不必多此一举,我为何答应,殿下心中想必也甚是清楚,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罢了。我年过半百,怕也是没几年了, 膝下也就宣儿这么一个儿子,为人父母,总是想尽所能地让他日后的路好走一些, 能多做托举便多做托举。”
他这话里话外的意思已经很是明确了,无非是想让荀远微对宇文宣多做照应。
荀远微便也顺着他的话继续说:“我调宇文宣回来兵部,最先考量的也的确是他在益州司马任上的政绩,其实吏部本来是想将他调到更要紧一些的州去做刺史的,但我想到襄国公膝下可就这么一个独子,便在吏部呈上来的的调令中改了几笔,如今回了长安,在兵部任职,他也算是年轻一辈的翘楚了。”
她这话说得周密。
既在宇文复面前夸了宇文宣,却又的确是真正按着此前做出来的政绩来讲的,提到升迁的事情时,丝毫不提兵部的差事有多么紧要,有多少人眼红,却只是说这是凭着宇文宣自己的本事得来的,在外的世家大族子弟看重的六部的缺,从她口中出来,便成了顺带考虑到宇文宣是独子的因素,里里外外给足了宇文复面子。
宇文复也没忍住稍稍扬了扬眉,语调也有些轻快,有些客套的说了句:“为臣者,得遇明主是为幸事,却仍需锤炼。”
荀远微点了点头,算是对他这句表示了认同。
而后春和的声音从殿外传进来:“殿下,褚将军方才命人过来通传,说是一切都已准备妥当,问您和襄国公可是要现在回京?”
荀远微和宇文复对视了一眼,又先后起身。
宇文复站在她身后侧的位置,伸出手臂,道:“殿下请。”
春狩的行列之中毕竟有天子和太后的銮驾,因此行进速度也不宜过快,清晨出发,等到京城的时候,已经是晌午过后了。
荀远微被萧琬琰留在蓬莱殿同荀祯一同用了午膳之后,便匆匆离开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