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小百姓 第156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楼道上东一块西一块丢着纸壳,不知有多久没人打扫。公寓楼住客们来来去去,长的三五个月,短的不到一星期就更换一茬,春妮保持着两三天来一次的频率,竟成了老客。
  常文远将纸壳踢到一边,这声音惊动了人,其中一间公寓的门打开一条缝,很快有人欢呼跑出来:“顾老师,你们怎么来了?带着这些东西,这一路不太平吧。”
  “这阵子全城都缺炭,正好昨天我弄到了一些,就给你们送了来。”常文远拍拍肩上的炭灰,答道。
  他以前请学校收留的大学同学都因各种原因离开了学校,除了韩师父可能对他有些印象,这里的学生原本都不认识他,这段时间他时常跟春妮结伴前来,又帮学校解决了不少场地问题,学生们又跟他重新熟络起来。
  “怎么又送了米过来?我们不是说过,过年我们买了不少好吃的,不用送了吗?”
  春妮笑笑没答话,这几个学生不上课时,跟以前一样在街上找零活干。但他们能找到什么活?不过还做擦鞋匠和卖报童,所赚的那点钱,可能就够买一两个窝窝头。
  学生们不让两个大人插手,七手八脚将他们俩带来的东西朝屋里搬,听春妮问:“都没出去吧?”
  “没有,韩师父在教我们描画。”
  春妮买的房子在电梯左手边第二间,两室一厅,带抽水马桶和开放式厨房,在这个时候是极时髦精致的装潢。如今玄关处挤放了一个两层床铺,客厅里也有四个床铺排在一起,横成两列,上下两层共睡了二十来个学生,原先的沙发上堆叠着公寓配送的桌椅柜子等杂物,几乎无处下脚。
  春妮侧身走过大通铺旁的通道,阳台改造成的工作间里,果然围了不少学生,韩师父和学校另一个姓姜的化学老师在最中间,一个用玻璃棒在烧杯里不停搅拌着一杯蓝色液体,另一个则伏身在不到半米长的工作台上,拿一根不足半厘米宽的雕刀在木板上专心雕琢着什么。旁边的学生们有的在刻木头,有的则跟化学老师一样,似乎在调制油墨,更多的,则是凝神在韩师父手上,观看他的手法。
  韩师父又在琢磨改进彩印的事了。
  学校被查封得匆忙,除了油印机之外,印刷厂的其他设备没能抢出来。韩师父和以前几个在印刷厂工作过的老师们一起,在这间小公寓安家后,便拉了条电线,将这处不足三个平方的小空间改造成了一个工作室。如今地方太小,铺不开印刷设备,他们便将重心放在了培养学生的手工水准和彩色油墨的固色研究上。
  据说很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春妮杂事太多,无暇关注此事,也不太清楚他们具体到了哪一步。
  几人围观片刻,他们始终没有发现房间里多了两个人,为了不打扰他们,他们悄悄从房里退了出来,跟跟出来的蒋四成交代:“炭盆就放在阳台上,旁边不能有杂物。一定指派专门人看管,晚上睡觉前记得把它灭掉。”
  早在倭国人进入租界之前,以前春妮的不少学生目睹倭人欺凌国人,要么通过季老师的渠道去内地,要么有跟涂铁柱相熟的,去上山投了他。李德三也留在了双城,学校工厂办不下去之后,他跟尹校长两人专心将精力投入到办校中,如今听说学校培养出来的前几批学生,有的已经进入双城的工厂成为了中流砥柱。反而是这个男孩子从她在学校门口的小摊子跟起,跟在她身边足有六七年,如今已是学校不可或缺的一员。
  他跟春妮一样,是少有对局势抱有乐观的海城人。
  “顾老师,你那里有没有中三的课程?”
  春妮惊讶:“你已经自学到中三了?”
  “对,我手头只有一本中三国语书,你有没有其他教材?”
  “我回去给你找找吧。”春妮不由叹息:“可惜现在全市没几所中学开学,你在这里完全是耽误了。”
  海城原先还在开学的几所中学,除了有倭国□□教倭语的那几所,其他学校在这几年里都关得差不多了。有的像他们的学校一样,给倭国人占去做了兵营,有的用于关押敌侨,劳工和俘虏,还有的更是早早被炸成了废墟。
  整个海城之大,找不到一间能好好读书的学校。
  春妮知道他的志向,这孩子一直想上大学。可他现在的情况是,即使读完了中三,整个海城也找不到统考招生的高等学府。
  因为,从去年底开始,海城最后一所战时大学已经宣布无限期停课了。
  春妮想过让他去内地找机会,可他家里父母双亡,几个弟妹都要靠他养,实在没法抛下家庭一走了之。
  蒋四成一如既往地乐观:“先读着再说,总会有办法的。你等会儿是要去闸口路米妮家吗?”
  春妮点点头,看他从兜里掏出一包糖:“家里过年熬的麦芽糖没吃完,米妮一向喜欢吃糖,这个就给她吧。”
  春妮没拒绝他。
  也是在去年下半年,倭国人突然封锁了闸口路等犹太人聚居区,不许人进出。
  包括米妮和她外祖父普尔南都像之前纳尔逊一样,被认定为敌侨关在了街区里面,春妮已经很久没见过她。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