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2 / 2)
程避愆坐在椅子上,双手撑着桌子,一副半死不活的模样。
月假结束之后,12月的前一天半是月底考试,因为原本该在月底的考试被月假占了。
他们考试结束之后,已经是周二下午了,任课老师们紧锣密鼓地讲解试卷,等到周六的时候,又到了一周一次的周测。所以每个月的第一周对这些学生而言堪称噩梦,被考试和考试的售后服务填满,丝毫没有喘息的空间。
好在每次前十名在下一次可以选择不参加周测(月考不行),所以论上像程避愆这种学生,只需要参加每次的月考就够了,但他还是尽可能都参加了,其实也说不上尽可能,他没什么不参加的由,他每次写完会提前交卷,出去后直奔图书馆看书,对他来说,一中的试卷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会遇到一些新题型,他会把出题人的意图和想法整合起来,做一个汇总——都是他自己分析,有时也会和黎雪、许择凯他们谈论(别看许择凯人高马大,是个身材壮硕的大块头,他也是班里前十名)。
他像分析名著一样分析出题人的意图,后来,等到名著看的越来越多,他觉得不能再去做阅读解了,那会显得很俗气,而且也不需要了,他与名著们达成了和睦共处的模式,他凭借着一种说不出来的直觉和想象力,去解那些先贤和作家的想法,就像隔空和他们对话或看他们讲故事那样。
但出题人还要去分析,因为在程避愆看来,出题人很俗气,也很单纯,说单纯,就是说出题人会把得分点如同排兵布阵一样,摆放在试卷各个不同的位置,每个位置该考验什么,考验的难度是多少,基本都是一样的套路,处在某个万变不离其宗的维度,深度和广度组成的难度,都局限在固定的范围之内。
给程避愆的感觉,每个出题人都在完成他的使命,他的任务,就像那些上班族一样,带着无声的怨念和机械麻木的气味儿,只有偶尔那么一两套卷子,一两道题,能够感受到出题人的别出心裁——可能要用到好几种解法的数学大题,或者具有人文情怀却又融合道德困境的作文选题,它的价值跳出了普普通通青春期的层面,它在引导这些学生思考未来,思考今后的人生,思考宇宙,思考人类的历史与文明,思考国际,思考这些人在国际上、在历史中、在未来里,还能做出什么事儿,这种人本位的角度,去思考人类本身的价值观,它一脚踩在了哲学的门槛。 ↑返回顶部↑
月假结束之后,12月的前一天半是月底考试,因为原本该在月底的考试被月假占了。
他们考试结束之后,已经是周二下午了,任课老师们紧锣密鼓地讲解试卷,等到周六的时候,又到了一周一次的周测。所以每个月的第一周对这些学生而言堪称噩梦,被考试和考试的售后服务填满,丝毫没有喘息的空间。
好在每次前十名在下一次可以选择不参加周测(月考不行),所以论上像程避愆这种学生,只需要参加每次的月考就够了,但他还是尽可能都参加了,其实也说不上尽可能,他没什么不参加的由,他每次写完会提前交卷,出去后直奔图书馆看书,对他来说,一中的试卷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会遇到一些新题型,他会把出题人的意图和想法整合起来,做一个汇总——都是他自己分析,有时也会和黎雪、许择凯他们谈论(别看许择凯人高马大,是个身材壮硕的大块头,他也是班里前十名)。
他像分析名著一样分析出题人的意图,后来,等到名著看的越来越多,他觉得不能再去做阅读解了,那会显得很俗气,而且也不需要了,他与名著们达成了和睦共处的模式,他凭借着一种说不出来的直觉和想象力,去解那些先贤和作家的想法,就像隔空和他们对话或看他们讲故事那样。
但出题人还要去分析,因为在程避愆看来,出题人很俗气,也很单纯,说单纯,就是说出题人会把得分点如同排兵布阵一样,摆放在试卷各个不同的位置,每个位置该考验什么,考验的难度是多少,基本都是一样的套路,处在某个万变不离其宗的维度,深度和广度组成的难度,都局限在固定的范围之内。
给程避愆的感觉,每个出题人都在完成他的使命,他的任务,就像那些上班族一样,带着无声的怨念和机械麻木的气味儿,只有偶尔那么一两套卷子,一两道题,能够感受到出题人的别出心裁——可能要用到好几种解法的数学大题,或者具有人文情怀却又融合道德困境的作文选题,它的价值跳出了普普通通青春期的层面,它在引导这些学生思考未来,思考今后的人生,思考宇宙,思考人类的历史与文明,思考国际,思考这些人在国际上、在历史中、在未来里,还能做出什么事儿,这种人本位的角度,去思考人类本身的价值观,它一脚踩在了哲学的门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