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齐王竟是我自己(4 / 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然而,裴寂和梁高祖悍然杀了刘文静,这件事情,是足以被秦王记恨一辈子的。
  此时梁高祖如果不同意交权的话,只有一半的可能会死,而裴寂是百分百要死的。
  在强烈的求生欲驱使下,裴寂自然也只能附和。
  于是,萧瑀、陈叔达提议梁高祖交权,封伦和窦诞表示本来就应该如此,宇文士及表示陛下早就该将秦王立为太子,而颜师古表示臣连墨都已经磨好了。
  在场的所有人一致同意,请梁高祖把大权交给秦王。
  而梁高祖也只好讪讪地说道,这个提议很好,朕其实早就想把大权交给秦王了。
  很显然,梁高祖此时多半也在想,如果自己不同意的话,来的可能就不是秦王,而是一杯酒或是一根绳了。
  于是,整个玄武门之变就这样结束了。
  后续的插曲,是秦王来见到梁高祖抱头痛哭,紧接着梁高祖一日内连下两道诏书,分别是《立秦王为太子诏》和《神尧命皇太子决断庶政诏》,将军国大事一并交给秦王。
  之后秦王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是封赏功臣,除了少量梁高祖的旧臣象征性地拔高位置架空实权之外,用秦王府的一干文臣武将替换了整个朝堂,于是贞观之治的朝堂格局初步形成。
  第二件事是斩草除根,将太子和齐王的后代全部杀死。
  第三件事是安抚天下,对魏征礼遇有加之后,让他去各地招降太子的残余势力,在很短的时间内让国家恢复安定。
  封赏功臣和安抚天下当然都是毫无疑问的,但斩草除根,将自己的十个侄子全都杀死,却显得过于残暴,也在后世留下了不小的骂名。
  但代入秦王的视角想一想,这么做是十分必要的。
  这不仅仅是为了秦王自己考虑,而是为了跟他一起发动玄武门之变的这些功臣考虑。
  现在的秦王如日中天,但谁敢保证之后呢?
  等梁太宗驾崩之后,如果有一些人想要趁机搞事情,那么太子和齐王的这些后人,就是最佳的工具人。
  更何况不杀这些人,太子和齐王的许多旧部也不会死心,很难拉拢,终究是个巨大的隐患。
  而最重要的问题是,尉迟敬德、侯君集等玄武门功臣集团,需要秦王去杀这些人。
  未来秦王的子孙仍旧会是皇帝,所以即便出点事情可能也坑不到他们头上。但一朝天子一朝臣,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人在本朝位高权重,但他们的子孙不见得能守住这份家业。
  到时候一旦势力衰落,而太子、齐王的后代想要报复,很有可能通过一些阴谋诡计,将他们的后代全都干掉。
  毕竟太子和齐王的后代再怎么样也是皇室宗亲,想找个办法杀尉迟敬德、程知节等人的后代易如反掌。
  所以,秦王自己背负这些骂名,既是为了自己考虑,更是为了手下人考虑。
  这不是秦王唯一一次给手下人背锅。
  比如,史料中记载,秦王射落了太子,但在他和齐王缠斗的时候,尉迟敬德才拍马赶到,那么之前尉迟敬德去干什么了?很有可能是去补刀太子了。
  整个玄武门之变中,秦王手下的功臣们确实给秦王出了死力,而后世说起玄武门之变,所有的锅都是秦王自己果断地背了,没有功臣因为玄武门之变而受到牵连或是留下“蛊惑秦王”的骂名。
  或许就像是秦王当年在战场上,亲自为将士们殿后一样。
  有这样愿意把所有骂名自己扛了、能担事、不甩锅的领导,也难怪所有的功臣集团对秦王有着无可动摇的忠诚。
  随着一切尘埃落定,李鸿运的面前出现了一行字。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