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史料中真正隐藏的东西(2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如此折腾了许久,秦王才最终下定决心。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哪一种可能,更有可能是历史的真实?
  李鸿运的目标是尽可能复现真实的历史,这一段虽然看起来不会对结果造成太大的影响,但却有可能影响这个事件的完成度,导致通关失败。
  所以,即便是一个看似不那么重要的细节,李鸿运也得仔细斟酌一番。
  考虑许久之后,李鸿运让时间稍稍倒转回去,还是让众人上演了“力谏秦王”的戏码。
  他这么做,当然不是照抄史料,而是结合当时的情景深入分析了一番。
  很多人在解读这段史料的时候,往往会有两种看法。
  第一种,认为史料有问题。如果秦王当时表现得特别迫不及待,那显然不符合他“重视兄弟感情、迫不得已发动玄武门之变前内心十分矛盾挣扎”的圣君人设。
  所以,后来的史官故意编了这么一段情节。
  第二种,认为秦王虽然决定发动玄武门之变,但内心中确实还是对太子有兄弟之情的。在战场上他虽然杀伐果断,但那毕竟是对敌人,而此时他的矛头是自己的兄弟和父亲,出现犹豫也是人之常情。
  毕竟清官难断家务事。
  而李鸿运觉得,这两种看法应该都不是真相。
  秦王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杀伐果断,应该比任何人都清楚此时的处境。所以,被感情所左右,虽然可能是影响因素,但绝非决定因素。
  但这一幕戏码应该是确实发生过的。
  李鸿运觉得,秦王之所以要这么做,主要是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当时的大环境要求他必须做这样的表演。
  就像古时候太子被禅位的时候,一定要再三推辞,以示对父皇的尊重。而即便是权臣篡位,都已经完成了加九锡的标准环节,在真正被推举为皇帝的时候,也要再三推辞。
  像齐朝太祖那样就做得更假一些,黄袍加身,表面上说这都是被迫的,不是自己的本意,实际上怎么回事大家都门清。
  秦王要做大事,与其说缺乏智慧和勇敢,还不如说他需要强有力的道德支援。
  当然,这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
  更重要的原因,应该是一种服从性测试。
  这毕竟是谋反,不是打仗。
  如果仅仅是打仗,那么秦王其实不用太担心过程中的一些具体环节。对付敌人,他确信不论是手下的谋臣还是武将,都肯定能够全力以赴。
  但谋反的过程中,这些谋臣和武将到底能发挥多少的主观能动性,直接决定着成败。
  如果他们中有任何一个人并不迫切,而是充满犹豫,那么在明天就有可能变成一个无法挽回的巨大漏洞。
  而秦王表现得越是犹豫,手下的这些人就越是急切、危机感也越强。
  一方面可以测试这些人的忠诚度,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很快,秦王的目的达到了,他不仅得到了所有人的强硬表态,还得到了自己想要的道德支援。
  于是在众人的轮番劝说之下,秦王命人取出了一副龟壳,准备以卜卦定吉凶,来为这场挣扎画上圆满的句号。
  然而此时,府僚张公谨恰好从外面赶来,正巧看到那副龟壳。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