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奇谋(2 / 6)
尤其是在他之前就已经关注的刘黑闼身上,多停留了一段时间。
很快,诸将开始陈说各自的想法。
有些将领一看就是急性子,建议立刻大举进攻虎牢关,一鼓作气攻破城池,解洛阳之围。
有些将领则认为应该暂时对峙僵持,探明虚实再动手。
李鸿运则是在每位将领提出方案后,便站在秦王的视角质问一番,而结果,往往是对方哑口无言。
显然,这两个办法都不好使。
大举进攻虎牢关?
虎牢关是一座雄关,地势十分显要。它处于两处黄土高坡的夹缝处,而梁军固守不出,战斗力十分强悍。
想要硬啃,难度很高。
如果真的能硬啃下来,那历史上窦建德也不会犹豫那么久才动手。
而长时间的对峙僵持,显然也是不行的。
因为从此时的情况来看,窦建德一方是后勤更加吃紧的一方。耗下去,本来就对梁军有利。
更何况洛阳城本就及及可危,城里都已经忍饥挨饿很长时间了,随时都有可能陷落。如果等着等着,洛阳陷落了,那窦建德不是白跑一趟了吗?
更别说此时窦建德军中上下都认为十万大军打数千人是飞龙骑脸不可能输,跑了老大远是来决战的,不是来虎牢关看风景的。
这样消极的策略,恐怕很难服众。
就在这时,一个谋士模样的人说话了。
“臣以为,我军应该率军渡过黄河,攻取怀州河阳,而后越过太行山、进入上党,而后走壶口、蒲津渡,便可收河东之地。
“此乃上策,有三利:一则入无人之境,师有万全;二则拓土得兵;三则洛阳之围自解。”
这次,李鸿运没有立刻回应。
因为他知道,历史上的一条十分重要的if线,此时摆在他的面前。
这个谋士模样的人叫凌敬,而他的这番话也确确实实地记载在了史书上。
当时,窦建德的大军来到虎牢关下,看到虎牢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仓促之间难以攻下,于是凌敬就献了这样一条计策。
这条计策,简单来说就是,放弃虎牢关不打了,转而走太行八陉之一的轵关陉,去打河东。
而后,再以河东为跳板,打关中,甚至直逼长安。
这个打法,倒是颇有围魏救赵的风采。
后世很多人都因此而扼腕叹息,认为窦建德因为没有听凌敬的计策,而丧失了争霸的可能性。
但如果仔细考虑的话就会发现,这个办法……其实问题也是很多的。
如果李鸿运没有实现了解过相关的内容,那他此时可能会直接赞同凌敬说的话,并按照这个办法来坚决地实施。
而在历史上,窦建德本来确实要按照这个办法去做了,但当时王世充的两个使者也在军中,又是到窦建德这里日夜哭嚎,又是买通了窦建德手下的将领让他们一致请战,给窦建德制造了一种“我军士气正盛”的错觉,这才让他没有采纳凌敬的这个办法。
而此时,李鸿运根据后人的诸多分析,拨开层层迷雾,总算是比当年的窦建德看得更加清楚。 ↑返回顶部↑
很快,诸将开始陈说各自的想法。
有些将领一看就是急性子,建议立刻大举进攻虎牢关,一鼓作气攻破城池,解洛阳之围。
有些将领则认为应该暂时对峙僵持,探明虚实再动手。
李鸿运则是在每位将领提出方案后,便站在秦王的视角质问一番,而结果,往往是对方哑口无言。
显然,这两个办法都不好使。
大举进攻虎牢关?
虎牢关是一座雄关,地势十分显要。它处于两处黄土高坡的夹缝处,而梁军固守不出,战斗力十分强悍。
想要硬啃,难度很高。
如果真的能硬啃下来,那历史上窦建德也不会犹豫那么久才动手。
而长时间的对峙僵持,显然也是不行的。
因为从此时的情况来看,窦建德一方是后勤更加吃紧的一方。耗下去,本来就对梁军有利。
更何况洛阳城本就及及可危,城里都已经忍饥挨饿很长时间了,随时都有可能陷落。如果等着等着,洛阳陷落了,那窦建德不是白跑一趟了吗?
更别说此时窦建德军中上下都认为十万大军打数千人是飞龙骑脸不可能输,跑了老大远是来决战的,不是来虎牢关看风景的。
这样消极的策略,恐怕很难服众。
就在这时,一个谋士模样的人说话了。
“臣以为,我军应该率军渡过黄河,攻取怀州河阳,而后越过太行山、进入上党,而后走壶口、蒲津渡,便可收河东之地。
“此乃上策,有三利:一则入无人之境,师有万全;二则拓土得兵;三则洛阳之围自解。”
这次,李鸿运没有立刻回应。
因为他知道,历史上的一条十分重要的if线,此时摆在他的面前。
这个谋士模样的人叫凌敬,而他的这番话也确确实实地记载在了史书上。
当时,窦建德的大军来到虎牢关下,看到虎牢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仓促之间难以攻下,于是凌敬就献了这样一条计策。
这条计策,简单来说就是,放弃虎牢关不打了,转而走太行八陉之一的轵关陉,去打河东。
而后,再以河东为跳板,打关中,甚至直逼长安。
这个打法,倒是颇有围魏救赵的风采。
后世很多人都因此而扼腕叹息,认为窦建德因为没有听凌敬的计策,而丧失了争霸的可能性。
但如果仔细考虑的话就会发现,这个办法……其实问题也是很多的。
如果李鸿运没有实现了解过相关的内容,那他此时可能会直接赞同凌敬说的话,并按照这个办法来坚决地实施。
而在历史上,窦建德本来确实要按照这个办法去做了,但当时王世充的两个使者也在军中,又是到窦建德这里日夜哭嚎,又是买通了窦建德手下的将领让他们一致请战,给窦建德制造了一种“我军士气正盛”的错觉,这才让他没有采纳凌敬的这个办法。
而此时,李鸿运根据后人的诸多分析,拨开层层迷雾,总算是比当年的窦建德看得更加清楚。 ↑返回顶部↑